星期日, 10月 14, 2007

Halo Effect


<追求卓越striving for excellence>,<從優秀到卓越from good to great>,<基業長青build to last>這些管理暢銷書,都煞有介事的提出了企業如何成功的公式,他們做了大量案例研究,再以科學的方法包裝,捕捉到行政人員要求即食絕招的心態,往往輕易賣個滿堂紅.

可是<光環效應halo effect>正正是與他們對著幹,目的是戳穿他們的技俩,指出這些所謂成功秘岌的脆弱.光環效應指的是單單研究成功公司的成功因素,是註定失敗的,因為業績好或股價長升長有的公司,往往像罩了一層光環,令外人甚至公司員工均認為公司的一切都是好的,結果是估量(如問卷調查)一些難以量化的因素如企業文化,領導能力及客戶關注度時,均受到公司良好形象的影響而得出偏差的數據,以這些數據來作研究難逃失敗.作者尤其認為,以一些商業周刊歌功頌德的所謂案例來作研究,更加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

除了這個觀點以外,作者又提出了其他謬誤,包括管理暢銷書總歌頌專注業務,而貶低擴展至其他業務的做法,但實情是專注單一業務的成功例子雖然多,但失敗例子更多,專注業務本身就包含更大的風險,一旦押錯注便game over,而包羅其他業務的做法,則有分散風險的效果.暢銷書叫人專注業務,卻沒有提醒你這是高風險高回報的做法.

另外,作者又認為,坊間熱賣書總提出了幾個因素是企業成功的關鍵,但其實衡量當中的個別貢獻是很困難的,員工流失率低與決策權下放可能有關連,其兩者相加的影響可能不是1+1=2而是少於2! 因為決策權下放可能促進員工有參與感而減少流失,故此兩者對公司業績的影響其實有重覆計算之嫌.

當然,暢銷書也不會告訴你時勢與運氣,對造就公司成功的重要性.大型連銷超市K-mart,其實在營運上落足心機,而在管理存貨及資訊系統上都一直有進步,但問題是遇上更強的對手Wal-mart,結果免不了要走上破產之路.

至於作者說兩項因素(如業績與企業文化)有關連並不等於有因果關係,則已經耳熟能詳.較為有趣的是,作者提到管理大師tom peters其後承認,在撰寫<追求卓越>的時候,是心中先有結論,才找數據支持自己的,而這個項目當時只是顧問公司麥堅時的一個小項目.

當然,由此你可以估到,作者提出的成功錦囊,就是沒有絕招,還原基本步,最重要還是講策略及執行力,沒有捷徑可言,也一定要冒風險.

筆者從來不會對管理暢銷書過份認真,正如那些教人自我改進或發達的書,如果其中一本真的有效,似乎就用不著出一本一本的出版了.暢銷的大前提,就是要人人都看得懂,而真正成功的管理從來都不是這樣簡單.

星期日, 8月 12, 2007

The myth of the rational voter


被譽為10年來寫得最好的公共選擇理論著作,作者開宗明義便認為選民非理性,尤其在面對經濟議題方面,更充斥著偏見,因此透過民主程序往往得出壞政策,如果把選民看作消費者般理性便大錯特錯,所以傳統經濟學這種天真的想法遲早要改轅易轍。

好像貿易政策,普羅大眾往往無視經濟學的已有共識,情傾保護主義,這不是一小撮既得利益者與政客的操作,而是得到眾多民調所証實:保護主義真的得到廣泛的民意支持。同時,大多數人贊成引入最低工資,反對放寬移民的想法,同樣與經濟學的主流意見相左。

作者透過研究大量民調及統計,發現市民與經濟學家的思想鴻溝相當之大,而這絕非因為經濟學家較高的社會地位、收入、工作穩定性(較高收入及社會地位可能傾向保護建制)可以解釋。假定這些專家正確的機會比一般人高的話,則這樣的選民只會選擇出錯誤的政策。

對於有理論指群眾的錯誤可以互相抵銷,因而醒目的選民最終會主導投票結果,但作者認為這只有當群眾的錯誤是隨機的才能成立,但問題是選民對經濟事務的偏見是系統性的,故此錯誤不能互相抵銷。他列出4種觀點上的偏差:1)反市場:選民對市場有較大疑慮;2)反外國:低估與外國合作的好處;3)職位偏愛:認為任何職位的增加都是好的,殊不知有時職位的消失才是經濟富強之道,因為生產力的上升會令某種貨品需要越來越少的人力,好像過去9成人要務農為生,但農夫的職位已大量消失,經濟從沒有因此而萎縮。4)悲觀傾向:總以為當前的經濟問題很嚴重。

選民的非理性,還很多時反映在他們投票時絕非從一己利益出發,而是從大局考慮,選出自以為對整體社會最好的方案。作者認為這種「我為人人」的自我陶醉想法,令選民飄飄然,也因而無視其本身政策可能導致惡果,尤其是當惡果無法影響選民修正其決定。這是因為,選民的一票對大局的影響可有可無,很少是決定性的一票,故此即使投錯,也未必對大局有影響,倒不如隨心之所欲。二來,壞政策的影響由全部人來承受,損失被攤分開來,選民遠不如消費者買錯劣質電器或買錯樓般有切膚之痛。

作者認為,既然選民在經濟事務上像不懂事的小孩,那政客便可以像父母般對其欺欺哄哄,在口頭上唯唯諾諾,但實際執行上卻陽奉陰違,甚至可以借公務員過蹺,以避免執行選民認可但會拖累經濟的政策,因為選民不會承認這樣的結果是基於他們的選擇,最終取悅選民的政客要成為代罪羔羊。

既然選民非理性,那用民主程序來決定經濟政策便有問題,故此作者認為,要給市場機制及司法制度多一點空間,讓這些渠道來處理經濟的問題。同時,要提升教育,因為民調證明,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偏差較少。

作者的立論其實相當大膽,也有點挑戰「民主大哂」的意味,但其一個主要的訊息,就是利用大量政治學的研究成果,要傳統經濟學重新檢視其選民理性的前提是否還適用。

以本書的題目之大,但篇幅僅約200頁,故此頗有意猶未盡的感覺,而中段的論據推進較快,可能要重看才能摸清其想法。獨括而言,這本書有很多新穎的觀點,儘管你未必同意,但衝擊一下思想總有助斟酌損益。

星期五, 8月 03, 2007

The Cloudspotter's Guide



Who knows how heavy is cloud? Typically more than 80 elephants! What if you fall into cumulonimbus (the sort of cloud formed before downpour), it may take you 40 minutes to reach the ground if your parachute is opened.
A lovely book on cloud appreciation, which is freely available to everyone as long as you raise your head. The author is really passionate on this subject and organised the materials in such a way that strikes a balance between entertaining and knowledge. Lot of beautiful photos and interesting antidotes.

Cold War


A really concise introduction of that piece of history. not in chronological order but each chapter come with a theme like how it started, nuclear arm race, how small countries survived and even exploited these....etc. Not easy to follow if you have no clue at all of what happened during those days. Instead it gives you the framework to see what forces were shaping the events. It revealed political leaders sometimes may act insanely yet rationally under 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ideological trap.

A History of Jews


When 700,000 Jews were sent to gas chamber in Poland, "Boston Globe gave it the headline 'Mass Murders of Jews in Poland Pass 700,000 Mark' but buried the story on page 12. The New York Times called it 'probably the greatest mass slaughter in history' but gave it only two inches."
Make no mistake, the Holocaust was not a masterpiece of the notorious Hitler alone. Anti-Semitism is a global phenomenon. How come Jews were hated by the whole world to such an extent that no one care about their life anymore? Historian Paul Johnson traced the history of Jews all the way to Bible till now.
I just read the last 2 chapters, which started with the World War II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srael. Though the author seems to have a more sympathetic view towards Jews, it didn't tarnish the elegantly-put arguments.
Bought the book in Krakow, Poland, at which the largest concentration camps in WWII located. You can't help to ponder on the whole tragedy.

The Book of General Ignorance


A BBC programme turned into a book. It tells you many of the common sense you got from hearsay are actually wrong. Magellan was not the first man to circumnavigate the globe, Mount Everest isn't the tallest mountain, Alexander Bell didn't invent the phone.......
It always arouse my curiosity as to how flawed facts or beliefs can take root and become common sense. However, this book won't give you any answer of this. Anyway, the book is really entertaining.

星期四, 8月 02, 2007

The Next Great Globalization


在次按風暴一波未平的此際,讀經濟學家Frederic Mishkin這本講金融全球化的書可說相當應景.Mishkin是貨幣政策研究的權威,他的教科書幾乎是必讀之作,曾任聯儲局的經濟師,與現任局長白南克合著關於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學術著作,曾獲委託檢討IMF的內部機制,故此他的江湖地位毋庸置疑,你會在書中多次看到他公然與幾名經濟大師Joseph Stiglitz,Paul Krugman, Jeffrey Sachs大唱對台戲.

作者認為金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2.0版本,是貿易自由化後經濟發展的另一階段,搞得好則經濟會有第2春,追上大國水平的機會極高,可是金融全球化卻陷阱處處.原因不在於全球化本身,而是既得利益者會令到全球化進程不倫不類四不象,例如開放銀行業予外資但又限制競爭,規則配套追不上,好像法律保障私產不足,而清盤程序障礙重重,結果是未見其利先見其害,釀成不少金融危機.

作者對金融全球化的現實面深切體會,對既得利益者的政治實力更不存幻想.他舉美國80年代的儲蓄貸款機構危機為例,當時的監管機構看出一家大的金融機構財政出了問題,意圖介入,但老闆聘請了77家律師行度橋阻撓,更聘請了格蘭斯潘(當時仍未為聯儲局局長)為其說盡好話,兼捐出130萬美元予5大參議員為其保駕護航,結果負責調查的頭頭要掛冠而去,調查機構被cut經費.該金融機構最後依然以清盤收場,並要納稅人出資20億美元拯救,而整場儲蓄貸款風暴則要納稅人花1500億美元結帳.連美國要金融改革也政治阻力重重,何況新興市場!

盡管如此,作者仍認為不要因噎廢食,開放金融市場依然好處多多,但要一步步來,要配套跟得上,要讓監管機構有權力.作者認為市場不是萬能,因為訊息不對稱,會常常出現「公我贏,字你輸」的情況,所以監管者要確保資訊流通,亦要懲罰發放假資訊者.近期的次按危機只是另一場「無皇管」觸發的風波.

本書對象為一般讀者,故此行筆淺白,甚至有點過份不厭其煩,解完又解,但對於金融危機有興趣的讀者,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作品.

Everything Bad is Good for You


當個個話打機無益,但有研究卻指打機刺激思考,有助手眼協調,改 善社交同自信,越來越多人用打機來醫病...當人人指睇電視嘥時間,卻有人反駁電視劇劇情複雜知識含量高互動 性強,實況電視(reality TV)更加促進EQ同IQ.作者以從小就迷上打機的過來人經驗,加上社會學的一些研究,力証 這些所謂「無益」的大眾文化,其實都唔知幾有益身心,你係度反對 只是食古不化,與時代脫節,與過去反對看小說、聽流行曲的人同樣 會絕種.信不信由你,但作者用”睡眠者曲線”及人際關係圖來分析電視劇< 24>及<Sopranos>,玩到咁刁鑽,真係唔buy佢套野 都不妨睇下.

House Prices and the Macroeconomy

美國次按問題搞到滿城風雨,再一次凸顯樓市對經濟的深遠影響,雖 然這個是阿媽係女人的經濟課題,但其實即使大學教科書,都無一個 model係講樓市點樣影響經濟,所以香港聯繫匯率設計師Cha rles Goodhart呢本書可說是填補這一片空白,至少對我而言適用.

本書全面探討樓市對經濟的影響,重點包括:

-樓價市的財富效應其實有正有負,對業主固然好,但交租的面臨加 租便會有負財富效應,故整體是好是壞視乎業主多定租戶多.好像德 國人的置業率低,樓價升便未必刺激到消費.

-樓市與借貸市場的良性互動:樓價升代表抵押品的價值上升,銀行 願意借出更多,同時銀行的資產組合以市價計亦雄厚左,自然可以放 更多數.銀行借錢鬆手,又會刺激樓價啟動循環.不過,在樓市下跌 時,良性循環又會變成互相拖累的惡性循環.

-金融業的開放總伴隨著信貸過度擴張,資產泡沫以及其後的爆破, 過去美國歐洲甚至亞洲均無一倖免.未來的中國及印度,將要面對這 一挑戰.

-監管的趨勢令到樓市及經濟更波動:新巴塞爾協定及國際會計準則 都向市價入帳過渡,結果銀行可能在好市時過度借貸在淡市時大舉收 縮,以保持法定的資本充足比率,因為若以市價來計算風險,好市時 總比淡市時低,但當間間銀行這樣做時,銀行體系的風險及穩健性便 有影響,連帶對樓價及經濟不利.

-央行面對的挑戰:應否把樓價變動納入通脹指數,再以息口來一併 調控消費通脹及資產價格通脹,抑或另外設定一個機制,要求銀行在 樓價上升時保留更多的資本,在樓價下跌時釋放這些資本(即資本充 足比率要與樓價掛鈎),以減少對經濟的影響.作者的選擇是後者, 但佢認為依家無人會聽佢講,直至Basel 2行得幾年出左事,才有人會認真看待佢既意見.

作者在這些議題上做了大量原創性研究,故此提出了不少洞見,他尤 其擔心在持續低通脹下,資產價格的日益波動反而被忽視了,而監管 機構更加朝向助長這些波動的方向進發,金融系統的穩定性難免被削 弱.作者的憂慮,在次按問題曝光,及私人資本基金借貸無度的當下 ,特別發人深省.

可惜的是,本書為學術專著,故此包含大量數據分析,對沒有經濟計 量學底子的讀者會相當吃力,希望作者日後能出版一本較為平易近人 的版本吧.

再造魅力故鄉


與保育皇后碼頭事件何其相似!70年代,日本小樽市政府有意把該 市的運河填埋建成馬路,以一併解決發展需要及運河長期淤塞造成惡 臭的問題.一場民間發起的保衛小樽運河運動隨即展開.開始時行政 機關反應冷淡,公路興建的工程規劃仍然繼續.

民間組織未有氣餒,1983年的簽名運動,獲得全市18萬人口逾 一半人的簽名,才足以暫緩填埋運河一事,才能叫行政機關坐到談判 桌上.

與市政府的角力只是其中一招,期間民間組織發起多項活動喚起大眾 關注,包括發起小樽港都慶典,在運河周圍發起座談會甚至相聲活動 ,上演紙畫劇場<小貓最喜歡運河>,舉辨重新認識小樽市的研究講 座,運河清掃活動,義賣等等.

活動更得到專業人士的參與,向政府提出了一套運河及交通計劃得以 兩全的方法.

這場保育運動的結果是,政府企硬照起公路,運河則由原來40米收 窄至現時的19米,畢竟較爭取之前的計劃好得多,而且還取得政府 首肯加建沿河的散步道,擺放60箋煤氣燈,變成現今的面貎.雖然 保育人士宣告運動失敗,但新運河在電影<情書>中綻放魅力,成為 北海道的超級景點,出乎意料地為這個夕陽都市注入新的經濟動力.

這個只是書中17個保育或傳統社區重生故事中的一個,保育行動幾 乎都是由民間發起的,過程總不順利,與官僚的關係亦緊張,但書中 所描述的,除了是一場場公民抗爭,更多的是一批發起人對一磗一瓦 及傳統社區的熱愛,這份熱愛加上他們對傳統文物的研究,令他們總 能發掘到一個傳統建築的優點,並成功推銷開去,令群眾運動的層面 得以擴大,成為與政府談判的籌碼,而且能夠兼演problem solver的角色,紓緩對立的張力,建立良性及建設性的對話.

本書的可觀之處正在於此,加上每篇均附上不少插圖、地圖甚至搞手 的相片,對未去個該地方的讀者幫助很大,如果不嫌部份篇幅略為流 水帳的話,可讀性相當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