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0月 28, 2005

童年的消逝


然本身從事媒體行業,但很少看關於媒體分析的書,可是對於已故媒體分析家Neil Postman的書,卻一直情有獨鐘.Postman很喜歡探討電視文化對社會造成的衝擊,但路數卻很廣泛,把史料、人類學與社會學等學科結合,往往給他扭出新的花樣.「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正是這樣一部趣味盎然的示範作.

與歷史上大部份概念一樣,童年本身也非想當然的產物,原來有其演變的過程.在更早的年代裏,因為醫療知識與技術的不足,兒童隨時有可能會夭折,再加上成人都已經自顧不暇,因此,童年這個概念是不存在的.那個時代的孩子,一旦脫離襁褓階段,他們的穿著、說話與工作內容,就與成人無異,更沒有何謂「兒童不宜」的概念。那是一個沒有童年的時代。

Postman認為,童年概念的出現,始於印刷術發明之後,因為印刷術使得知識能夠流通,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識字,但是這許多識字的人口中,並不包括兒童。因為了解文字的能力,包含了解抽象符號背後的意義,還要有解碼與轉換意義的能力,這些都不是經驗不足的兒童所能操作的,因此,印刷術使得兒童與成人之間的界線變得十分鮮明,童年作為過渡至識字前的狀態因而得到確立。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兒童的教育、成長、福利問題逐漸成為成人所關切的重要議題。

可是隨著電視的出現,卻導致童年的消逝。因為當書籍是唯一知識管道的來源時,成人可以對資訊加以分門別類,讓孩子在心智成熟之前,過濾一些他不應該、不適宜知道的知識。但是電視的出現,粉碎了成人壟斷知識的權力。因為理解影像遠較辨識符號容易,是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便發展完成的能力。因此,在孩子學習閱讀文字之前,電視早已用更強勢的影像語言,教會孩子該知道以及不該知道的事。

也因此在電視出現之後,兒童說話越來越老氣橫秋,像「殘酷一叮」捧紅了舉手投足唱歌談吐學足大人的莫生,對大人的權威越來越不屑一顧,反而成人卻有越來越孩子氣的跡象,童年因此正式消亡。

雖然Postman沒有為如何保存「童年」提供答案,但卻給予讀者一個愉快的閱讀經驗,那種半帶戲謔的筆觸,令人頗有點遊車河般的暢快.補充一句,筆者看的是中譯本,但譯本相當不俗,幾乎沒有翻譯的痕跡.

筆者去年也看過Postman的另一著作「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同樣串嘴,講即食娛樂文化如何令人活在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而不自知,有時間再推介.


沒有留言: